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原來是這種樂器 | 千古知音故事 摔的琴是什麼? | 伯牙絕弦 他摔的琴長這樣
- by fengshuipbn 
大家應該都聽過「俞伯牙摔琴謝知音」這個典故吧?但你知道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摔的是什麼樂器嗎?其實就是古琴啦!這個流傳千年的故事,講的不只是音樂,更是人與人之間那份難得的知心。
古琴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可是有「聖人之器」的稱號,跟一般樂器可不一樣。俞伯牙當年用的就是這種七弦琴,據說他彈琴時連山裡的樵夫鍾子期都能聽懂琴聲中的意境,一個彈「高山」,一個就說「巍巍乎若泰山」;一個彈「流水」,另一個馬上接「洋洋乎若江河」。這種默契,現在打遊戲組隊都不一定能有啊!
| 樂器名稱 | 弦數 | 特色 | 相關典故 | 
|---|---|---|---|
| 古琴 | 七弦 | 音色清幽 | 俞伯牙鍾子期 | 
| 古箏 | 二十一弦 | 音域寬廣 | 無 | 
| 琵琶 | 四弦 | 表現力強 | 昭君出塞 | 
說到這裡,不得不提現在玩音樂的人真的幸福多了。想當年俞伯牙要找到知音多難啊,現在隨便上個Bluesky之類的社群平台,發個彈琴影片就能找到同好。不過話說回來,現代人反而更難體會那種「摔琴」的決心,畢竟琴這麼貴,誰捨得摔啊!但那種「知音難覓」的心情,倒是古今都一樣。
古琴這種樂器真的很特別,不像現在流行的吉他或鋼琴那麼容易上手。光是調音就要花不少功夫,更別說那些複雜的指法了。俞伯牙當年能彈得讓鍾子期聽懂,絕對是下了苦功的。現在有些音樂教室也有開古琴課,有興趣的話可以去試試,說不定你也能找到自己的鍾子期呢!

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發生在哪個朝代?這個流傳千古的知音典故,其實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。說到這個故事,台灣的朋友們應該都不陌生,畢竟它可是被收錄在國文課本裡的老朋友了。故事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楚國,主角俞伯牙是當時著名的琴師,而鍾子期則是唯一能聽懂他琴聲中意境的樵夫。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
這個故事最讓人感動的地方,就是那種「千金易得,知音難求」的深刻情感。俞伯牙在鍾子期去世後,直接把自己的琴摔碎在墳前,從此不再彈琴。這種決絕的態度,在現代人看來可能有點誇張,但在那個重視知遇之恩的年代,可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。
| 故事要素 | 詳細內容 | 
|---|---|
| 發生朝代 | 春秋時期 | 
| 主要人物 | 俞伯牙(琴師)、鍾子期(樵夫) | 
| 故事地點 | 楚國境內 | 
| 關鍵事件 | 高山流水遇知音、摔琴謝知音 | 
說到這個故事的文化影響,可是比我們想像中還要深遠。現在常說的「高山流水」就是從這裡來的,用來形容音樂美妙或知己難得。在台灣的傳統戲曲和民間故事裡,也常常能看到這個典故的影子。就連我們平時聊天說到「知音」這個詞,其實都是在向這個兩千多年前的故事致敬呢。
這個故事之所以能流傳這麼久,就是因為它觸動了人性最根本的渴望 – 被理解。想想看,連俞伯牙這樣的音樂大師,都需要一個懂他的人,更何況是我們這些普通人呢?每次聽到這個故事,都會讓人想起生命中那些真正懂自己的朋友,真的是要好好珍惜啊。
俞伯牙為什麼要摔琴?背後的情感故事
大家應該都聽過「高山流水遇知音」這個成語,但你知道俞伯牙為什麼要摔琴嗎?這個流傳千年的故事背後,藏著一段讓人鼻酸的真摯友情。俞伯牙是春秋時期著名的琴師,他的琴藝高超到能讓「六馬仰秣」,但最讓他難忘的,是那個唯一聽得懂他琴聲的樵夫鍾子期。
| 人物 | 身份 | 相遇場景 | 關鍵情節 | 
|---|---|---|---|
| 俞伯牙 | 琴師 | 漢陽江邊 | 彈奏《高山流水》 | 
| 鍾子期 | 樵夫 | 聽琴讚嘆 | 準確說出琴意 | 
那年秋天,俞伯牙在漢陽江邊彈琴,正當他沉浸在自己創造的音樂世界時,一個砍柴的樵夫鍾子期駐足聆聽。令人驚訝的是,這個看似普通的樵夫竟能準確說出俞伯牙琴聲中描繪的「巍巍乎若泰山」和「洋洋乎若江河」。對俞伯牙來說,這簡直是奇蹟般的相遇,因為他終於找到了能真正理解他音樂的知音。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
兩人一見如故,相約來年再會。但命運弄人,當俞伯牙如期赴約時,卻得知鍾子期已經病逝。站在好友的墳前,俞伯牙悲痛欲絕,他取出隨身攜帶的古琴,在墳前彈奏最後一曲。曲終後,他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——將這把珍貴的古琴摔碎在鍾子期的墳前。這個舉動看似瘋狂,實則蘊含著深刻的情感:既然世上再也沒有人能聽懂他的琴聲,這琴留著還有什麼意義呢?
從那以後,俞伯牙再也沒有彈過琴。這個故事流傳至今,不僅讓我們看到古人對友情的重視,更提醒我們:人生難得一知己,能遇到真正懂你的人,是多麼珍貴的緣分。現在很多音樂人創作時,還是會引用這個典故來表達對知音的渴望。

俞伯牙摔的到底是什麼樂器?古琴還是其他?這個問題其實困擾了不少喜歡傳統音樂的朋友。在台灣,我們常聽到「伯牙絕弦」的故事,但到底他摔的是古琴還是其他樂器,還真值得好好探究一下。根據歷史記載和專家考證,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跟我們平常聽到的有點不一樣。
先來看看古琴和古箏的差別,因為很多人會搞混這兩種樂器。古琴是七弦的,體積比較小,音色沉穩內斂,是古代文人雅士的最愛;古箏則有21弦左右,體型較大,聲音清脆響亮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俞伯牙的故事裡描述的樂器特徵,其實更接近古琴。
關於俞伯牙摔琴的記載,我們可以整理成下面這個表格:
| 文獻來源 | 記載內容 | 樂器類型推測 | 
|---|---|---|
| 《呂氏春秋》 | 「伯牙破琴絕弦」 | 古琴 | 
| 《列子》 | 「伯牙終身不復鼓琴」 | 古琴 | 
| 民間傳說 | 「摔琴謝知音」 | 多指古琴 | 
從這些資料來看,大多數記載都指向古琴。不過有趣的是,有些地方戲曲在演出這個故事時,會用古箏來代替古琴,這可能是因為古箏的視覺效果比較好,在舞台上更顯眼。這也造成了一些混淆,讓不少人以為俞伯牙摔的是古箏。
其實要判斷這個問題,還可以從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來看。春秋時期,古琴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樂器,而古箏的形制在那個時代還不太一樣。再加上「知音」這個概念跟古琴的文人屬性特別契合,所以學界普遍認為俞伯牙摔的應該就是古琴。不過話說回來,不管他摔的是什麼琴,這個故事想要傳達的知音難尋的意境,才是真正打動人心的地方。
目錄 俞伯牙為什麼要摔琴?背後的情感故事 大家應該都聽過「俞伯牙摔琴謝知音」這個典故吧?但你知道俞伯牙摔琴謝知…
近期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