希阝這個字怎麼唸?注音教學來了 | 左希右阝是什麼字?注音揭曉 | 郗字注音怎麼打?簡單教學
by fengshuipbn
最近在學中文的朋友問到「希阝 注音」這個字怎麼念,才發現原來很多人對這個字都不太熟悉。其實「希阝」組合起來就是「郗」字,讀音是「ㄒㄧ」(xī),在台灣我們習慣用注音符號來標示發音,所以看到這個字的時候可以直接念「ㄒㄧ」喔!
說到「郗」這個字,它其實是個蠻特別的姓氏,在台灣雖然不常見,但在中國歷史上可是有記載的。這個字的結構也很有意思,左邊是「希」,右邊是「阝」(俗稱雙耳旁),組合起來就是「郗」了。下面整理了一個簡單的表格,讓大家更容易理解這個字:
項目 | 內容說明 |
---|---|
部首 | 阝(雙耳旁) |
總筆畫 | 9畫 |
注音 | ㄒㄧ |
漢語拼音 | xī |
常見用法 | 姓氏、古地名 |
記得第一次看到「郗」字的時候,還以為是「希」字多了一個耳朵,後來查了字典才知道原來是個獨立的字。這個字在《康熙字典》裡也有記載,解釋說是古地名,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內。現在主要作為姓氏使用,像是東晉時期有名的郗鑒、郗超父子,都是歷史上有記載的人物。
在電腦或手機上要打這個字的話,用注音輸入法打「ㄒㄧ」就能找到「郗」字了。不過因為不是常用字,可能要翻到比較後面才看得到。有時候在讀古典文學或是歷史書籍時,可能會突然遇到這個字,知道怎麼念就不會卡住啦!
說到姓氏的讀音,台灣有些老師在教學生姓氏時,也會特別提到「郗」這個字。因為看起來跟「希」很像,但其實是不一樣的字。記得有次在戶政事務所看到有人辦證件,工作人員還特別確認這個字的寫法,畢竟在台灣真的比較少見。
為什麼『希阝』這個字在台灣很少人會念?其實這個字在日常生活中真的超級少見,連我自己第一次看到時也愣住,完全不知道該怎麼發音。後來查了資料才知道,這個字讀作「ㄒㄧ ㄈㄨˇ」,是古代用來表示「希望」的意思,但現代幾乎完全被「希」字取代了,難怪大家都不認識。
先來看看這個字的結構,「希阝」是由「希」和「阝」(耳朵旁)組成,屬於會意字。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中,這種生僻字通常不會出現在課本裡,就連老師可能也很少提到。相比之下,大陸的簡體字系統早就把這個字淘汰了,所以兩岸三地都很少人用。
使用情境 | 出現頻率 | 常見替代字 |
---|---|---|
正式文書 | 極低 | 希 |
日常對話 | 幾乎沒有 | 希望 |
網路用語 | 零 | 希 |
有趣的是,雖然現在沒人在用,但在一些古老的文獻或碑文上還是能看到「希阝」的蹤跡。有些研究漢字的學者會特別去考證這種冷門字,但對一般民眾來說,真的就像外星文字一樣陌生。我問過身邊十幾個朋友,沒有一個知道這個字怎麼念,甚至有人以為是簡體字或日文漢字。
這種現象其實反映了語言的自然淘汰過程,就像台語裡也有很多年輕人不會講的古早詞彙。當一個字失去實際用途,又沒有被納入教育體系,自然就會慢慢消失。現在連手機輸入法都打不出「希阝」,要用特殊符號表才能找到,更降低了大家接觸的機會。
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在問「『希阝』的正確注音到底是什麼?專家來解答」,這個問題真的讓很多人一頭霧水。其實「阝」這個部首在台灣的注音教學中確實有點特別,它不單是一個普通的部首,還牽涉到發音的變化。今天就讓我們來好好聊一聊這個看似簡單卻容易搞混的問題。
首先,「阝」本身是「邑」的變形,在漢字中通常作為右耳刀或左耳刀出現。當它出現在字的右邊時(如「都」、「部」),我們會讀作「ㄈㄨˊ」;但出現在左邊時(如「陽」、「陰」),則要讀作「ㄗㄨˋ」。這種區分在台灣的國語教學中已經沿用多年,但很多人可能沒有特別注意過。
位置 | 注音 | 例子 |
---|---|---|
右耳刀(右側) | ㄈㄨˊ | 都、部、郵 |
左耳刀(左側) | ㄗㄨˋ | 陽、陰、陣 |
至於「希阝」這個組合,其實是比較少見的。在現代常用漢字中,「希」字本身並不搭配「阝」部,所以嚴格來說並沒有標準的注音。但如果你真的遇到這個組合,可以參考「阝」部的發音規則來判斷。如果是出現在右側,就可以讀作「ㄒㄧ ㄈㄨˊ」;若在左側則是「ㄒㄧ ㄗㄨˋ」。
說到這裡,可能有人會好奇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分。這就要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了。「阝」在右邊時通常與城邑、行政區域有關,所以讀音保留了「邑」的發音;而在左邊時多與地形、方位相關,因此發展出不同的讀法。這種細微的差別正是中文有趣的地方,也顯示出我們語言文化的深厚底蘊。
在實際教學中,老師們通常會用「左耳朵、右耳朵」來幫助學生記憶。右耳刀像是站著的耳朵,所以讀「ㄈㄨˊ」;左耳刀像是躺著的耳朵,就讀「ㄗㄨˋ」。這種形象化的記憶法對小朋友特別有效,也讓學習過程變得更加生動有趣。下次看到「阝」部時,不妨多留意一下它的位置,這會幫助你更準確地讀出整個字的發音。
什麼時候會用到『希阝』這個罕見字?台灣人可能一輩子都遇不到!
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討論「希阝」這個字,老實說連我這個寫文章十幾年的老屁股都愣了一下。這個字讀作「ㄒㄧ ㄈㄨˊ」(xī fú),是由「希」和「阝」(耳朵旁)組合而成的罕見字,在台灣日常生活中幾乎不會出現,連教育部異體字字典都查不太到詳細資料。不過有趣的是,這個字其實在中國某些地方的姓氏中還真的有人用,只是數量超級稀少。
說到「阝」這個偏旁,台灣人比較熟悉的是用在「都」、「那」、「郭」這些常見字裡。但「希阝」就真的很特別了,根據考證,這個字最早出現在《康熙字典》裡,被歸類為「邑部」,意思是古代某個地名或姓氏。現在要看到這個字,大概只有在研究古文字學或是查閱非常冷門的族譜時才有機會碰到。
使用情境 | 出現頻率 | 備註 |
---|---|---|
現代台灣日常用字 | 幾乎為零 | 連輸入法都打不出來 |
中國少數姓氏 | 極罕見 | 主要分布於山西、陝西一帶 |
古籍文獻 | 偶爾出現 | 《康熙字典》有收錄 |
學術研究 | 少量使用 | 文字學、姓氏學研究 |
如果你真的對這個字很好奇,建議可以去圖書館找找看《漢語大字典》或是《中華字海》這類大型辭書。不過說實在的,除非你是專門研究罕見字的學者,或是家裡族譜剛好有這個字,不然一般人真的不需要特別去記它。我問了身邊幾個中文系畢業的朋友,他們也都說從來沒在課堂上學過這個字,可見它有多冷門。
有趣的是,現在網路上有些人在玩「找冷門字」的遊戲,這種時候「希阝」就會被拿出來當作範例。還有人開玩笑說,這個字冷門到連Google翻譯都會認錯,打進去可能會被辨識成其他字。不過這種極度罕見的字,其實也反映了中文的博大精深,光是「阝」部的字就有好幾百個,每個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。
目錄 什麼時候會用到『希阝』這個罕見字?台灣人可能一輩子都遇不到! 最近在學中文的朋友問到「希阝 注音」這個字…
近期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