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會是什麼?3秒搞懂用法 | 職場必學!知會的正確用法 | 知會和通知差在哪?一次搞懂
by fengshuipbn
最近在辦公室常聽到「記得知會主管一聲」這樣的話,到底知會的意思是甚麼呢?簡單來說,知會就是「告知、讓對方知道」的意思,但跟單純的通知又有點微妙差異。在台灣職場或日常生活中,我們常常會用到這個詞,特別是在需要讓相關人士掌握狀況,但又不需要對方立即回應的時候。
知會這個詞其實蠻有意思的,它不像「通知」那麼正式,也不像「報備」那麼嚴肅,而是帶有一種「互相知曉」的默契感。比如說你要請假,除了填系統外,通常還會跟同事說「我知會你一下,明天請假」,這樣對方才知道你不在,工作可能要幫忙cover。這種用法在台灣特別常見,算是職場溝通的基本禮貌。
| 詞語 | 使用情境 | 語氣強度 | 是否需要回應 |
|---|---|---|---|
| 知會 | 日常告知 | 輕鬆隨意 | 通常不需要 |
| 通知 | 正式場合 | 較為嚴肅 | 可能需要 |
| 報備 | 上下關係 | 非常正式 | 通常需要 |
說到知會的用法,其實在台灣還有很多變化。像是「我先知會你一聲」這種說法,就帶有預先告知的意味;而「已經知會過主管了」則表示完成告知的動作。有趣的是,雖然知會看起來像是單方面的告知,但在台灣職場文化中,它往往隱含著「後續可能需要配合」的意思。比如主管說「這個案子我知會過老闆了」,可能就暗示著老闆已經同意,大家可以開始動工了。
在台灣的教育現場也常聽到老師們使用知會這個詞。「家長有事先知會學校」這樣的說法,比起「通知」更顯得親切有禮。這也反映出台灣社會重視人際關係的溫馨面,即使是正式的告知,也會選擇比較柔和的用語。知會這個詞之所以在台灣這麼常用,可能就是因為它恰到好處地平衡了效率與人情味。

什麼時候需要知會對方?職場溝通時機大解析
在辦公室裡,常常會遇到「這件事到底要不要先跟同事說一聲?」的困擾。其實職場溝通就像煮菜要掌握火候一樣,太早講可能打亂節奏,太晚說又顯得不夠尊重。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常見情境,幫你抓準最佳通知時機,讓工作更順暢!
這些情況一定要先知會
當你的工作會直接影響到同事的進度時,千萬別等到最後一刻才說。比如說你要請假,至少要提前3天告知主管和團隊夥伴,讓大家有時間調整工作分配。特別是遇到以下幾種狀況,更要主動溝通:
| 情境 | 建議通知時間 | 注意事項 |
|---|---|---|
| 專案進度延遲 | 發現問題當天 | 附上解決方案 |
| 臨時請假 | 至少提前1天 | 說明工作交接安排 |
| 工作內容變更 | 變更前3天 | 確認相關人員都知情 |
| 跨部門合作 | 會議前1週 | 提供完整背景資料 |
日常小事也要養成習慣
很多人覺得「只是小事不用特別講」,但其實日常的順手通知能避免很多誤會。像是你要提早下班去拜訪客戶,雖然只是離開座位2小時,但最好在團隊群組發個訊息,讓同事知道你去哪、何時回來。這樣有人找你的時候,其他人才知道怎麼回應,不會讓人覺得你怎麼突然消失。
特殊狀況的應對技巧
遇到突發狀況時,通知的「速度」比「完美」更重要。比如系統突然當機影響到客戶服務,就算你還在查原因,也要先簡單發個公告讓相關部門知道狀況。與其等調查完整報告,不如先給個即時更新,後續再補詳細說明。記住一個原則:當你覺得「這件事別人可能會問」的時候,就是該主動通知的時機了。
知會到底是什麼意思?台灣人常用説法一次搞懂!這個詞在辦公室或日常生活中常常聽到,但你真的了解它的完整用法嗎?其實「知會」就是告知、通知的意思,在台灣職場特別常用,帶有點「讓對方知道一下」的隨意感,不像「通知」那麼正式。今天就來詳細解析這個詞的各種使用情境,讓你下次聽到或用到時完全不會搞錯!
首先要注意的是,「知會」雖然意思接近「通知」,但語氣上更輕鬆。比如同事可能會說:「我已經知會過主管了」,意思就是已經跟主管報備過,但可能只是簡單提一下,不像正式公文那樣嚴肅。在台灣職場文化中,這種用法的微妙差別很重要,用對詞才不會讓人覺得你太拘謹或太隨便。
下面這個表格整理了「知會」和相關詞彙的比較:
| 詞語 | 語氣 | 使用場合 | 例句 |
|---|---|---|---|
| 知會 | 較隨意 | 日常溝通、非正式報備 | 「我先知會你一聲,明天會議改時間了」 |
| 通知 | 較正式 | 重要事項、正式文件 | 「公司已發出通知,下週開始實施新政策」 |
| 告知 | 中性 | 一般情況 | 「麻煩告知主管這個消息」 |
在實際使用上,台灣人講「知會」時常常會搭配一些口語化的說法。比如「我知會他一聲」、「有事先知會一下」,這些都是很道地的用法。特別是在line群組裡,同事之間常會看到「先跟你知會喔~」這種帶點親切感的訊息。要注意的是,雖然語氣輕鬆,但「知會」還是有「讓對方知道」的責任感在,不是隨便說說而已。
另外,在比較正式的場合,像是對客戶或長官,台灣人可能會改用「向您報告」或「通知您」來代替「知會」,這樣會顯得更有禮貌。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剛進職場的新人會搞不清楚什麼時候該用「知會」,什麼時候該用更正式的詞。其實只要掌握一個原則:對平輩或下屬可以用「知會」,對長輩或重要場合就用更正式的詞彙。

為什麼主管總説要知會他?背後的職場潛規則
每次開會主管都強調「有事要先知會我」,這句話聽起來簡單,但其實藏著不少職場眉角。為什麼主管總説要知會他?背後的職場潛規則,說穿了就是「權力遊戲」與「風險控管」的結合體。主管需要掌握團隊動態,不只是為了管理方便,更是要避免被突發狀況打得措手不及。你想啊,要是下屬直接跳過主管去找大老闆,主管卻完全不知情,那場面有多尷尬?
在台灣職場,這種「知會文化」特別明顯。主管通常會用以下幾種方式暗示你要記得報備:
| 主管說法 | 真實意思 | 沒做到的後果 |
|---|---|---|
| 「我們保持溝通」 | 記得隨時跟我報告 | 被貼上不配合的標籤 |
| 「這件事我有在關注」 | 快點來跟我說進度 | 下次重要任務沒你份 |
| 「你做得不錯,但…」 | 為什麼沒先問過我 | 升遷時被默默跳過 |
其實主管要的知會,不只是形式上通知一聲那麼簡單。他們更在乎的是「被尊重」的感覺,以及對全局的掌控權。舉個例子,當你想推動一個新點子時,先跟主管討論過,他就能在會議上適時幫你背書;相反地,如果直接在其他同事面前提出,就算點子再好,主管也可能因為沒被知會而刻意挑毛病。
這種潛規則在日商或傳統產業尤其明顯,新人常會覺得綁手綁腳。但換個角度想,懂得適時知會其實是保護自己。曾經有同事因為修改客戶合約沒告知主管,結果條款出問題時,主管第一句話就是:「我怎麼不知道這件事?」最後責任全推到同事身上。所以啊,與其事後解釋,不如養成主動報備的習慣,這在台灣職場絕對是生存必備技能。
目錄 什麼時候需要知會對方?職場溝通時機大解析 這些情況一定要先知會 日常小事也要養成習慣 特殊狀況的應對技巧…
近期留言